<nav id="qowsa"><noscript id="qowsa"></noscript></nav>
<legend id="qowsa"></legend>
  • <button id="qowsa"><tt id="qowsa"></tt></button>
  • 不二越油泵
    全國客服熱線
    0755-29874345
     
    行業資訊news
    行業資訊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如何全方位拓展機器人應用

    作者:不二越油泵官網        發表時間:2017-08-19

    在東京很多大型商場,都能見到一個身高121厘米、有著白色外殼的“萌物”。當你走近時,它的大眼睛會立刻鎖定你,抬起手臂,接著用高音調的童聲打招呼。它就是日本軟銀集團這兩年力推的人形機器人“Pepper”。

    “300年后的世界里,我如果只有一件獨創的東西能留下來,可能就是這個吧,”軟銀集團總裁孫正義對Pepper可謂癡迷,“在某種意義上,它具備本世紀最重要商品的價值。”兩年前剛推出時,這個新鮮的產品僅僅是用來吸引客人的道具,但最近,不少企業已經將它投入到實際工作中。

    回轉壽司連鎖店Hama壽司嘗試讓Pepper在一些分店負責招待客人和帶路,目標是即使沒有店員也能經營;Baskin Robbins 31冰激凌店將它用于讓顧客進行在線注冊,很多人不愿對著服務員泄露隱私,但對著Pepper卻無比安心;山田電器行在關東地區的四家店鋪引入Pepper,用于對商品進行導購和發放打折券,讓周末的銷售額增加數倍……

    對于發展人形機器人,日本一直保有極大熱忱:或許是受到卡通漫畫的啟發,讓日本人有著一套獨特的機器人哲學;加上受限于“和平憲法”,不能像美國那樣研發軍用機器人,于是集中開發生活與商用機器人;而作為少子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人力資源的匱乏也讓機器人成為日本社會的“救命丸”。

    2020年來臨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多次強調,日本不僅僅要舉辦一場奧運會,更要將機器人應用普及到社會中去。為了在該領域提高國際競爭力,日本政府將機器人政策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還將其和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一同作為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核心,從而期待能在未來解決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醫療及養老等社會問題。

    日式機器人哲學:每個物件中都有“心”

    日本國民對于機器人的情感,遠遠超出外人的理解。

    1920年,捷克劇作家Capek在《羅薩姆萬能機器人公司》(R.U.R)的劇本中,第一次提出“機器人”(Robot)一詞。三年后,日本劇作家鈴木善太郎將“R.U.R”連同Capek的制造公司一起介紹到日本,“機器人”一詞首次在日本使用。

    戰后,日本機器人迎來絕佳的發展時機。1951年,日本漫畫作家手冢治蟲創作的《鐵臂阿童木》在少年雜志、電視、電影中出現,吸引全球目光。充滿正義感的機器人是人類朋友的思想,在每個日本人心中扎根。1966年,美國Engelberger博士到日本開設工業機器人研討會,吸引700位企業經營者圍觀。

    上世紀60年代末,日本經濟迎來高速發展期,年增長率達11%,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勞動力的不足。1967年,日本川崎重工從美國引進機器人及其技術,并于1968年研制出第一臺自產“Unimate”機器人。經過一系列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日本工業機器人很快從60年代的搖籃期進入70年代的實用期。

    1980年被稱為日本的“機器人普及元年”,日本開始在各個領域推廣使用機器人。當時日本壽司業使用的旋轉壽司輸送系統,為業界節省了至少20%的人工成本。日本社會對機器人的包容與喜愛,也成為工業機器人得以發展的“潤滑劑”。在工廠作業的機器人,常常被取名為“百惠醬”“圣子醬”等。這一時期成長起來的機器人,無論機械電子學、生產技術、利用技術以及現場操作技術都得到了綜合性發展。

    如此的社會氛圍,也激發了日本人對機器人的哲學思考。社會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在1989年連載的科幻作品《攻殼機動隊》,用深邃晦澀的視角描述了在2029年的世界中,既有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人,又不乏高度機器化的人類,人與機械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當靈魂與肉體產生巨大分割之時,作為“義體人”的主人公陷入對于“我是誰”的迷思。該作品后來由動畫鬼才押井守于1995年搬上大熒幕后,獲得巨大成功,并影響了《黑客帝國》等好萊塢巨制的創作。

     

    但與日本動畫的風格不同,在西方創作的《黑客帝國》《終結者》等科幻片中,講述的都是在后人類時代,人類與機器人開戰、機器碎片散落于血泊中的場景。

    “在歐美,機器人往往被視為一種工具,一些人的內心更加難以接受人形機器人,覺得是一種威脅;但在日本,雖然我們相信它們是工具,但會有‘我相信它們’,‘我看得到它的情緒、意識’這種感覺。”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部部長菅野重樹向《鳳凰周刊》記者解釋說,在機器人研究方面,歐美關心的重點不在于外形或風格,而是功能;而在日本,機器人的設計和功能是同等重要的。

    作為國際知名的機器人技術專家,菅野目前擔任早稻田大學未來機器人學研究機構旗下的人機共創研究所所長,致力于共生機器人(human symbotic robot)的研究。早稻田大學作為最早在日本從事機器人研究的學校,最大特色是有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在菅野的辦公室內,除了其實驗室開發的世界第一臺人類共生機器人——Twendy-one的模型,也混雜擺放著變形金剛、星球大戰乃至機器人瓦力的玩具模型。

    外界常說,鐵臂阿童木是讓日本社會對機器人具有特殊感情的起源,但菅野認為,早在這之前,日本人已經開始喜歡機器人了,阿童木只是起到了促進作用。“早在17世紀的江戶時代,時鐘工匠就利用發條制造出機械玩偶。”他進一步解釋說,“日本社會常常會思考,人類和機器的區別是什么?這個社會對于機器人又會有哪些規則?商業化機器人的故事中,它們會有斗爭。但在阿童木的故事里,幾乎沒有打架的場景。”

    他舉起印有阿童木頭像的茶杯說,“在日本,我們認為每個物件中都有‘こころ’(心)和‘靈魂’,我們常說‘八百萬神靈’(萬物皆有靈)。一旦機器人有了人類或者動物的外形,我們的感受也更加強烈。”

    或許因此,如何處理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關系也讓日本人頗為在意。日本人工智能學會在2014年12月成立了“倫理委員會”。該學會期刊的某期封面上刊登了女性形象的清掃機器人,招致“性別歧視”的指責,由此成立了倫理委員會。該學會意識到,有必要認真討論機器人和社會倫理觀的聯系。

    此外,日本還有由法律專家和機器人研究人員組成的“機器人法學會”,并發布了“人類至上”“保守秘密”等“機器人新八大原則”草案。參與草案擬定的日本慶應大學教授新保史生表示,“制定機器人法律和倫理原則對于產業界同樣重要。”

     

    “機器人引領下的新產業革命”

    日本被稱作“機器人王國”可謂實至名歸。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機器人的生產和出口都位居世界榜首,也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量約三分之一來自于日本,每年的出貨量也排在世界第一位。截至2014年,日本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約為33萬臺,密度339臺/萬人。但在一些領域,工業機器人品牌過于集中。例如,污點溶接的工業機器人除了FANUC、安川電機、川崎重工業、不二越這四個公司以外,別無他家。

    發展日漸飽和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除了更深層地挖掘日本國內需求,也逐漸走向海外。如今日本工業機器人的海外客戶占比約70%,亞洲成為其主要需求地。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今年以來,日本各機械廠商紛紛打算提高工業機器人相關產能,這主要源于中國的“爆買”需求。據日本機器人工業會統計,2017年1-3月,該產業對中國的出口額同比增長48.3%。

    工業機器人的普及,始終無法滿足日本社會的核心困境——少子老齡化。日本人口的現狀可概括為“超老”: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隨之而來的是沉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截至2017年1月,日本總人口為1.26億人,已是連續8年減少。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3411.64萬人,占總人口的27%。預計未來50年,日本總人口將萎縮1/3,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升至40%。

    這種情況下,日本正踏入一個未知領域。接下來的十年,日本用于老年人護理的政府支出預計將翻一番,每年約1750億美元,而為老年人提供支持的勞動人口卻在萎縮。勞動力不足的解決之策,其一是從海外引進勞動力,其二便是服務型機器人的導入。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預計,2035年日本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接近10萬億日元,其中傳統型的產業機器人增長率僅為18%,而服務型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擴大至13倍,達4.9萬億日元。

    2010年以來,全球大型企業相繼進入機器人領域,競相在廣泛用途中尋找商機。谷歌將機器人定位為繼智能手機之后的又一大增長領域,通過并購等方法在災害應對和醫療等廣泛領域“撒網”。亞馬遜2012年斥資7.75億美元收購機器人創業企業,將進行商品配送作業的機器人推向實用化,力爭幫忙需要大量人手的物流行業節省人力。

    日本正式公開“機器人革命”的想法是2014年。同年5月6日,首相安倍晉三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巴黎總部的全體部長理事會上表明:“要發起機器人引領下的新產業革命。”9月11日,第一次“機器人革命實現會議”在首相官邸舉行。除了首相和經濟產業相等相關閣僚外,諸多企業高級管理者也出席會議。

    在召開了數次會議后,日本在2015年1月發布“機器人新戰略”,提出“世界機器人創新基地”“世界第一的機器人應用國家”“邁向世界領先的機器人新時代”三大核心目標,并制定了詳細的“五年計劃”。同年5月15日,在“機器人革命行動委員會”的成立儀式上,安倍敦促各大企業“要把機器人的應用從大型工廠拓展到我們經濟社會的每個角落”。

    日本機械工業聯合會在當時出臺的《關于機器人產業·技術振興調查研究報告書》中大膽預測,日本機器人新戰略是面向2020年的中期戰略,從2020年到2025年,實現機器人市場倍增;2025年到2045年,機器人的思考能力將遠超人類。

    2016年1月,日本政府提出智能型“社會5.0”戰略,認為“超智能社會”是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高度融合的社會形態,同時將人工智能作為實現該社會的核心。

    到了今年,安倍政府繼續放出大招。5月30日,日本政府召開未來投資會議,擬定“未來投資戰略2017”草案。草案明確指出,未來的目標是實現將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先進技術最大化,并運用到智能型“社會5.0”中,到2020年力爭在城市實現利用小型無人機進行配送服務。

    服務型機器人全面爆發

    在政府的極力感召下,日本各大企業紛紛投入服務型機器人的研發中。

    據日本機器人設計公司Asratec最新發布的服務型機器人調查顯示,日本服務型機器人2016年共開發了109種,其中“關懷·交流”型機器人共有19款新機種,占比17.4%,而在2014年僅為2款。排在前列的還有15款娛樂型機器人、13款介護福祉機器人和13款清掃機器人。

    2015年,日本長崎縣佐世保市出現一家全自動化酒店,服務員全是機器人。兩年試行結果顯示,這個經營方法可行。這家有144間客房的酒店只有6個員工。該酒店創辦人澤田秀雄說:“開始引進時,很擔心機器人會把人嚇跑,也擔心會有安全問題。后來發現,這個創意讓人感到興奮,因為酒店讓客人充滿對未來世界的聯想,機器人服務漸漸成了賣點。”此外機器人還解決了語言問題。在日本,在機器人身上裝外語系統要比聘請外語人才容易得多。

    今年7月14日,JR東日本集團成立“JRE機器人站有限責任事業組合”,廣募人才,加速進行車站中機器人的開發及應用。未來,一些機器人將被設計用來拖運行李。一些機器人還將用來接待外國游客,或者清潔地板和清理火車站。值得關注的是,能夠檢測到商店扒手的安全機器人也是新計劃的一部分。

    醫藥領域,日本京都大學和約70家制藥及IT相關企業6月聯合組成研究機構,計劃開發專門用于研發新藥的智能機器人。此舉有望將原來新藥研發周期從10年縮短為3年,研發費用有望減半。日本政府為該項目研究提供5億日元的資金支持。

    農業領域,井關農機公司在日本茨城縣的試驗場公布了“機器人拖拉機”的信息。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機器人拖拉機可以與人乘坐操作的拖拉機同時進行作業,效率是后者的1.5倍。”利用衛星測定位置信息,可以確保拖拉機移動誤差范圍在10厘米內。拖拉機可以搭載各種農機,實現多種用途。如今,日本從事農業的人口已減至159萬人,平均年齡約為67歲,這比2000年的人口減少了80萬人。形勢迫使日本不得不對農業生產模式作出調整。

    在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隨著介護設施、介護人手不足等問題的出現,介護機器人的引入也成為必然。據機器人革命實現會議成員、社會福祉企業常務理事石川公也介紹說,在介護領域,機器人主要以交流、預防認知障礙癥以及照看老人為目的。“在日本,獨居老人的問題(意外事故、孤獨死等)越來越嚴重。”

    《鳳凰周刊》記者曾參觀過位于東京千代田區的大和房屋工業株式會社。一樓展示廳內,擺放有十幾臺醫療介護領域的智能器械,從陪伴老年人的智能玩偶到輔助老人運動的支援型器械,再到失禁老人使用的自動排泄處理機。但光是一個海豹形狀的智能機器玩偶就要近2萬人民幣,令人望而卻步。陪同人員介紹說,這里大部分器械是賣給養老機構或者醫院的康復科,私人購買還不太多。

    石川也承認,目前投入使用的介護機器人中,最大問題是成本太高。“一方面是因為產量較少,另一方面是投入的設施與環境的兼容問題。比如,不同房間的WiFi設備、醫療儀器皆有不同,機器人從投入到最終使用需要很長的試驗期。”

    軟銀集團的Pepper近來也投入到醫療系統。神奈川的小兒科診所,穿著護士裝的Pepper一本正經地幫小朋友掛號。日本福田產業株式會社還開發了一款APP,讓Pepper能夠了解病人的需求。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測試Pepper幫助腦損傷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功能,目的是讓機器人具備與病人溝通、輔助病人生活的功能,幫助病人在術后更好康復。

    孫正義的豪賭:賠錢賣的Pepper

    Pepper剛剛推出的半年間,每月發售的1000臺機器人都在一分鐘被搶售一空。在2016年德國萊比錫舉行的“機器人世界杯”大賽上,Pepper和豐田正在開發的“HSR(人類輔助機器人)”擊敗了西班牙、法國、中國等國的機器人,被采用為家用機器人標準機。作為全球第一臺具備情感互動與溝通能力的機器人,它擁有超過20個馬達和靈巧的手臂,能夠表達人類的身體語言。

    盡管可以用新奇感獲得知名度,但要真正打開市場,實用性還是基礎。“Pepper所完成的動作都是事先編程過的,并不能幫助用戶進行折疊衣物和清理餐桌等家務。它的定位僅僅是陪伴人類,例如,開玩笑、玩游戲、講故事,或是在用戶烹飪時大聲誦讀菜譜。”美國知名科技博客Mashable如此評價。如今它的實用性雖有提升,但還是沒能達到人們所期待的程度。

    身為日本電信巨擘,軟銀集團之所以進入從未涉獵過的機器人產業,因為孫正義認為,機器人會是下一個科技“奇點”(singularity)。“我們有一個瘋狂的老板,他要打造世界第一芯片設計公司、世界第一的IT基金公司和世界第一的智能機器人公司。”在軟銀位于東京汐留的總部大樓,軟銀機器人公司董事兼產品事業本部長蓮實一隆向《鳳凰周刊》記者笑言。

    Pepper在開發初期本取了個男孩名字——太郎,但孫正義覺得這個名字沒意思,改了名字后,他給蓮實下令:“你要負責把Pepper變得有趣”。在擬人化的路線上,經歷了一系列討論后,最終它被定調為沒有明確性別,銀白色的身體象征沒有框架。而如同手機的應用軟件一樣,全世界的開發者皆可針對Pepper設計App,讓它的應用功能變強大。

    目前,Pepper的應用程序已有300種,甚至有專門針對老人家設計的“搔癢App”。點開應用程序,Pepper會用靈活的手指在人的背上輕輕撓動,一邊口中還說:“這樣力道可以嗎?”

    外界最為推崇的,是Pepper能了解人。因為它具備有最新型的“情緒辨識功能”,有人說,這給機器人注入了“心”,賦予了“靈魂”。據該功能的設計者、東京大學醫學部特任講師光吉俊二介紹,讓Pepper擁有“喜歡”與“想要”的感情只是最淺層的內容;擁有人類定量化的感情、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并幫其繪制復雜的“感情地圖”是現階段要完成的內容。

    設計師在倫理道德方面亦有著力——在購入Pepper時的注意事項中,涉及“性行為與猥褻行為”“與不認識的異性約會交際行為”“跟蹤行為”等禁止事項內容。

    目前Pepper售價為1980美元(每月服務費250美元),利潤率不高。“可以說賠錢在賣,因為想普及,”蓮實說,未來的營利模式是以機器軟件應用平臺為中心,可能誕生出巨大的生態系統。

    最新的消息是,軟銀機器人公司在今年3月底陷入資不抵債的狀況——由于研發費用等負擔沉重,該公司正在持續虧損。雖然該公司并未公布過業績,但據東京商工調查統計,2015財年其營業收入為22億日元,最終虧損117億日元。

    “我覺得孫正義一開始就沒想從人形機器人身上獲得商業回報,他的愿景更為遠大。”《日本經濟新聞》編委、資深評論員奧平和行向《鳳凰周刊》解釋說,“即便軟銀在這個行業處于領先,但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普及還是遙遠的事情。目前通過集聚市場優勢、收集消費者的意見、分析積累更多新發現,提高技術和市場水準,這些(對軟銀)是有必要的。”

    孫正義真正看好的,還有下一代消費者。在他看來,數字時代長大的人從小就與機器人接觸,成人后就會很自然地與機器人相處。孫正義由此判斷:機器人是繼電視機、電腦、游戲機、智能手機之后,未來家庭中的第五大類智能終端。

    從軟銀集團對機器人產業的熱衷,不難看出孫正義正一步步實現他基于愿景判斷的生態化布局。就在6月,軟銀收購了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和Schaft。盡管波士頓動力被公認處于世界足式機器人領域的金字塔尖,但它仍然是一家未來公司。外界看來,孫正義打算付出比谷歌更多的耐心,期待這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實現顛覆。

    支援型機器人或成主流

    “雖然Pepper這樣的自立型機器人容易給人留下印象,但現實是,到了2020年,與人們共同協作、負責大部分作業的支援型機器人才會是主流。”長期報道日本科技產業新聞的奧平直言。

    這不得不提到日本Cyberdyne公司的旗艦產品HAL。該公司由日本筑波大學教授山海嘉之創立于2004年,2008年正式發布HAL,2013年成為全球首個獲得安全認證的機器人外骨骼產品。2010年,雙腿因車禍而造成癱瘓的48歲日本人內田靖史借助HAL系統成功登上瑞士阿爾卑斯山海拔4000多米的布來特峰,使得該公司名聲大噪。

    發展至今,HAL經歷了5代產品的更迭。2010年,筑波大學科研部門提出以仿生人體工學的理念來設計外骨骼——與其他外骨骼設計不同的是,HAL的設計更強調與人體的整合度,HAL系統也更像人體的自然延伸而不僅僅是一種助力工具。目前在針對老年人的外骨骼生產商還不多的情況下,雖然其售價不菲(一套約15萬美元),還是受到市場的認可。

    像HAL這樣采取產、官、研相結合的研發方式在日本非常普遍。奧平解釋說,類似Cyberdyne等初創企業,一般利用研究者在大學開發的技術,受到日本政府的政策支持,并得到像大和房屋這樣的大企業在資金上的支援,最終拿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完成上市。

    日本機械工業聯合會在其報告中也提到,機器人革命實現會議的骨干人員所及范圍之廣泛,將有利于機器人普及與拓展。“機器人企業、軟件開發企業、商品要素技術的支援企業、大學、研究機關、各省廳、自治體等相關窗口全部打開,將為課題解決的必要技術尋找最適合的同伴,以謀求最佳合作。”

    在早稻田大學41號樓,菅野重樹及其團隊2007年研發的Twendy-One原型矗立其中。Twendy-One身高1米47,重111公斤,除了胳膊連接處和手部為紅色外,通體呈純白色。在實驗室工作人員播放的視頻中,它主要用于老年看護和病殘護理領域,可以像專業的護理人員一樣喂人吃飯、端水杯、做清潔、扶人起床。Twendy-One力氣很大,一只手臂可以承重35公斤。它還有著靈活的關節,每只手有4根手指、241個壓力傳感器,能做出一些精細動作,比如夾起一根吸管或者捧起一個蛋撻。

    “如果機器人可以幫助人類的日常起居,它們也能在公眾領域有所幫助。我們的下一個主題就是研究如何開發這樣的機器人。在公眾場合會有很多人,機器人怎樣配合協作這么多人是個問題。比如說怎樣讓它們在人群中移動。在醫院、市場這些人群嘈雜的地方難免會和人類有碰撞,需要同時保證雙方的安全。”菅野說。

    在早稻田未來機器人學研究機構,亦有專門的災害型機器人研究所。給日本帶來巨大創傷的東日本大地震,讓災害型機器人迎來發展契機?!而P凰周刊》記者在實驗室大樓外換上拖鞋進入時,幾個研究員正在測試一臺擁有4條長臂、4條履帶的小型無人作業機器人。它因有八只爪而被取名為“章魚”,可在復雜地形間移動,瓦礫分類處理、滅火作業、倒樹伐木等復雜作業中,腕型四爪可同時工作。

    這八只爪各有所長,即有能切割巖石的“爪”,又有可以抓起瓦礫及廢棄物的“爪”。“章魚”的第一次公開露面是在福島災害與醫療福祉項目成果發表會上。當時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對外發出呼吁:“希望更多、更好的機器人產品出現在福島縣。”

    2020年是東京奧運會之年,也是東日本大地震十周年的紀念日。日本政府從2016年起正式推動“福島國際研究產業都市構想”,讓更多企業針對在輻射量較高的地區使用機器人的技術展開研究,將其培育成當地的一大產業。今年1月,一個名為“天空”的無人機在南相馬市12千米的海岸線區域實現長距離送貨,機器人在災害地區進行緊急物資的運送指日可待。

    福島核輻射嚴重的南相馬市在其最新出版的《2017年振興愿景》中寫道,希望浜通南相馬的街區可以是機器人人才輩出的街區、機器人技術革新的街區、機器人產業集聚的街區。

    距離完全商業化尚有距離

    雖然有了諸如Pepper這樣的網紅產品,但日本服務型機器人距離完全的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

    早稻田開發出來的第一臺共生機器人Twendy-One,至今仍未投入商用。這一方面是源于極高的成本。“原型機的研發費用高達數億日元,一只手就要2000萬呢。”據菅野透露,目前已有牽頭的匿名企業將項目的一些技術成果投入到市場中,但離機器人能走出實驗室還有待時日。“雖然我們在2001年啟動這個項目,并于2007年研發出了第一臺機器人,但實際上并沒有投入應用的截止期限。這些企業對此也表示理解。”菅野說。

    另一方面,對于服務型機器人,日本國民的認知意向難以與企業的開發意向相匹配。根據日本總務省2016年關于服務型機器人實用化的認知調查,與認知度為89.2%的中國相比,日本僅僅以53.7%排名第七,有使用意愿的比例更跌至32.8%。

    以最受外界關注的介護服務型機器人為例,日本人對其無論在認知度還是使用意向上均未到50%。日本人不想使用介護機器人的理由中,位居榜首的是認為價格太高,其次才是對機器人的心理抗拒。因價位過高而不愿使用,這在其他國家并不多見。

    來自機器人革命實現會議的石川指出,日本服務型機器人開發主要是個別大企業在各自特定范疇發揮作用,這些企業之間情報不能共有,導致一些應用方向也難以確定。“我認為,企業之間能夠信息共享、相互合作更為重要,期待這些企業未來能組成互聯網模式,共同開發。”

    在日本這場機器人的盛宴中,除了有資本和眼光的大企業,不少初創企業同樣想分一杯羹。2014年創立的機器人公司Rapyuta Robotics就是其中野心勃勃的一家。該公司的名字來源于宮崎駿的著名動畫電影《天空之城》,這座城的名字就叫Rapyuta。

    和一般日本企業氛圍截然不同,這里一半以上的員工都是國際化面孔,工程師來自巴西、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這家公司對外宣傳的特色是在工廠、橋洞等人行困難的地方和情況下使用無人機收取影像,讓遠距離的人實時處理現場情況。目前,他們致力于云端機器人平臺的研發。

    作為一個全球化企業,公司的兩位斯里蘭卡籍老板都畢業于東京工業大學,其中的首席運營官名叫Krishna Moorthy,年僅33歲。談及選擇日本的理由,他告訴《鳳凰周刊》,“云端機器人需要有強大的網絡。相比于很多其他國家,日本的網絡是很優秀的。此外,我們很想通過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來幫助人類,哪個國家可以通過機器人讓更多人獲得好處?我們認為是日本。日本被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困擾許久,勞動力嚴重不足。”

    日本的創業環境優勢也很明顯,據他介紹,相比歐美,(機器人領域)日本比較容易吸引到投資,而且很多投資者不需要我們在短期內取得成效,能形成長期合作關系。“我們會花很長的時間來做前期研究,然后慢慢把產品推向市場。”如今,Rapyuta Robotics也與軟銀集團進行合作。

    為了吸引海外投資,日本政府這幾年已在特定區域放寬簽證要求,鼓勵更多外國人來日本創業。目前居住在日本國內的外籍工程師有5萬人左右,日本人力資源企業今后將以每年1000人的規模增加向企業派遣外籍工程師。據日本經濟產業省調查,2030年日本IT人才缺口將達到約59萬人。

    “我剛來日本的時候,拿工作簽證是很復雜的事?,F在這個過程變得簡單多了,所以有很多持有不同種類簽證的人在日本工作。”Krishna說。

    談到目前的挑戰,這位年輕的創業者說,“對于新事物,日本人還不知道該如何使用和吸收它,這需要有更多這方面的教育,要改變原來的方式方法。此外,政府也需要去重新定義一些規則,讓行業更加規范。”

    談到Rapyuta的核心競爭力,他直言,跟其他公司相比,他們在軟件方面具有優勢。“很多人做出硬件后,卻無法將其與平臺順利連接。”

    在機器人領域,相比于硬件開發,日本在軟件領域做的不算出彩。奧平也認為,日本在機器人研發上最大的問題是過分重視硬件而輕視軟件。“對開放的架構理解不足、國際的規格策定的搭配較弱、以技術為中心的陣營合作(團隊形成)較弱……而這些全部都是工業4.0時代所應該具備的。”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智庫研究與信息部部長鄭宇劼向《鳳凰周刊》直言,日本人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但在機器人研究方面,他們的路有一點走偏了。“日本一直執著于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但從未來十年的發展來看,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最快的也許不是人形機器人,而是無人駕駛、機器翻譯、機器學習等。日本在意的更多是模擬技術方向,但現在流行的是數字方向。”

    這不禁讓人想起日本的攜帶電話產業——NTT、DOCOMO等公司在世界一度領先,但進入智能手機時代,就立刻喪失了存在感。

    “在日本,我們將重點放在開發機器人本身,也就是硬件方面。”菅野解釋說,對于工業機器人或者專精于某方面的機器人來說,它們并不需要高級的人工智能;而在人工智能方面,例如AlphaGo也是專精于圍棋,和人類共生無關。“也許這讓日本的很多機器人研究者對人工智能不感興趣。”

    對于服務型機器人是否會剝奪人類的就業機會,菅野倒不以為然。“縱觀產業革命的發展歷史,每當開發出新的技術,新的職業也由此產生。”菅野說,“如果未來機器人具備意識,它們也應將人類看作是搭檔,或是很重要的朋友。它們應該有自學能力。”

    (株)ニッセイ基礎研究所(社會福祉類的研究機構)主任研究員土堤內昭雄則認為,AI和機器人在日本社會的發展和普及,會從代替體力勞動轉移到代替知識勞動。機器人的工作內容也會發生變化,中間層勞動者的工作會被剝奪。

     

    “人類的勞動不只是為了爭取金錢,度過有意義的人生以及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也是很強烈的。勞動的概念也包含著不為薪水的勞動。這部分的工作(樂趣)可能會被AI以及機器人剝奪了。”土堤內昭雄還從精神層面分析了AI和機器人對日本社會的可能影響。


     
       
     

    Copy right 2016-2017 版權所有:日本不二越       電 話:0755-29874345 / 13686884195
    地 址:深圳市南山區科技工業園科苑路6008號  網 址:www.612rivercrest.com郵 箱:2737435508@qq.com
    不二越柱塞泵| 不二越葉片泵| 不二越齒輪泵|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色欲-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老-欧美精品高潮在线视频导航-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
    <nav id="qowsa"><noscript id="qowsa"></noscript></nav>
    <legend id="qowsa"></legend>
  • <button id="qowsa"><tt id="qowsa"></tt></button>